凌云寺
凌云寺
凌云寺在凌云山頂,被凌云九峰環抱,寺宇輝煌。因是大佛所在,所以又叫大佛寺。凌云寺創建于唐代,據史料記載早于大佛開鑿之前,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。唐開元初年(公元713年)開鑿佛像時,寺宇又有擴建。唐建凌云寺,毀于元順帝戰亂,明代進行了兩次圈套修復,明末又經兵燹,大部分被毀?,F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(公元1667年)重新修建的。以后又經多次修葺,尤其是建國以后不斷維修,保存了現在面貌。
凌云寺是由天王殿、大雄殿、藏經樓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,丹墻碧瓦,綠樹掩映。天王殿前是參天古木楠樹,殿外兩側分列著四座明清兩代重修寺宇的碑記。匾額“凌云寺”為清末著名書法家趙熙所題。殿內正中塑像為金玉彌勒坐像,重33噸,系采自名山之顛漢白玉雕刻而成。皤腹歡顏,俗稱“大肚羅漢”。兩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,攢眉怒目,威武雄偉。天王殿后為韋馱龕,供奉木雕帖金的護法神韋馱。穿過天王殿,為清代建筑大雄寶殿。殿內正中端坐釋迦牟尼三身像(法身、應身、報身),造型優美,神態莊重。兩旁分列十八羅漢,神形各異,栩栩如生。
還可以輸入200字
發 表